Close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and Password
Reset Password
If you've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you can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 email will then be sent with a link to set up a new password.
Cancel
Reset Link Sent
Password reset link sent to
Check your email and enter the confirmation code:
Don't see the email?
  • Resend Confirmation Link
  • Start Over
Clos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Customer Service

永恒

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的空间,就如同心灵一样看不见,但可以感应,感应有情,感应存在。
般若智慧高于心灵,心灵深处有奥妙般若智慧,其智光圆融。一切皆不可得,一真法界真空妙有。
生命赋予我们一个穿透和发现那没有任何包裹的地方的机会。用心观照,你将有不断的发现,这是一种探索,是无法以任何造作来表达的,唯有安于当下的那份宁静才能与她汇合交融。

隐士
Posted:May 9, 2008 10:18 pm
Last Updated:May 11, 2008 1:31 am
7641 Views

隐者内含也。佛者内含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故而隐者含藏。《金刚经》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着无始习气,未由识转智,隐而不发故。此乃真谛。

隐士者带上面具谓之隐。执着所见所闻所听所尝所感所意念判断,执着能见能闻能听能尝能感能判断,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着福德、功德、长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等之名。不能放下无始习气,作思议,作念,作色受想行识,谓隐,此乃俗谛。
0 Comments
学禅举要
Posted:May 9, 2008 7:38 pm
Last Updated:May 10, 2008 5:07 am
6927 Views

摘自禅宗史话
(一)调五事

调五事,至于修学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据圆瑛大师所开导的法语,特为介绍一下。参禅用功要以修习止观为起点,到了止观功夫用到深时,就会得到定、慧。止观,必须要并重,不可偏重一边。用功时候,如果止过于观,就会落于昏沉睡觉;若使观过于止,就会偏于掉举散乱。昏沉与掉举二种情境,都是参禅用功人的毛病,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正当参禅的时候,要调和均等,如果坐禅的时候,发现昏沉,就要用观照来对治。如果发现掉举,就要用止静来制止。修行止观,第一要寻找一个寂静地方,这样就容易把心收摄起来。第二要调剂身体,一定要端身正坐,要结跏趺坐,单盘坐或双盘坐都可以。坐的时候,要不俯、不仰,不偏于东边,不偏于西边。要把身体挺直起来,头要靠于衣领,眼睛打开三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为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样,慈悲垂视,这样就不容易发生睡眠和散乱。第三就是要把气息调好。将身中的浊气徐徐地呼出来,把外面新鲜空气渐渐吸进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调好。将自己鼻中的出入气息调得纯净,调得不太急,也不太慢。把我们的身体和气息呼吸统统都调剂得如如法法。这些都是要修学禅定功夫的助道因缘。助道因缘的条件具备,可以使我们更好来参禅看话头。第五就是要开始调心用功。究竟要怎样调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天到晚,想来想去的第六意识,不令它生起思想分别。不去思想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恶的境界,也不起攀缘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缘内心法尘的境界。到这里只是万缘统统放下,一个妄念都不生起,这种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很好,可是万万不可徒然空坐,如果只是静坐,而不去用智慧来观照,这正象夜里一片寂静世界,而没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从止起观。观字要读去声。决不是用眼睛观看东西的观,这乃用智慧观照的观。要离开心意识提起一句话头,要蓦直地参下去。

(二)参话头与起疑情

在参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觉理体,生起一种始觉智慧光明,正所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要照着这个话头。什么叫做话头呢?如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随你自己欢喜那一个话头都可以。要提起这一句话头,反复来参究。把心光一直照了这个话头。起疑情“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呢?”参禅人千万要注意,对话头只许起疑情,不许用分别心来解释,所谓“拟议与思量,白云千万里”。“摇唇与鼓舌,开口落二三。”

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话头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二者之间,绝对是不能并立,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没有疑情。就好象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

参禅最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以前,总是要一直疑下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能够一直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道理。对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禅用功的人,要做一个无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无不如是。到这里才是功夫相应了,一直参到山穷水尽处,自然会有转过身来的时候。待到疑团打破,见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这里才是知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不从此一门入,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总之处处总成华藏界,无一不是毗卢海。参禅之人,还要发大菩提心,要有耐心,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么神通。当心走错路,时时务要突出金刚眼,亲见本来人。

(三)止观双修

止观双修,止观,止字就是寂的道理,观字就是照的道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翅膀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不可偏重一边。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对头,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几句话。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但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这充分证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更要注意的是第六意识,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这种惺惺寂寂与寂照工夫相仿佛,即是:“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永嘉禅师说:这里悟证与修证的不同,悟证只是明心见性,更需依悟进修;修证就能从体起用,妙用繁兴,不可思议。有的先悟后修,有的先修后悟,有的悟修同时,边修边悟,边悟边修。所以说,“佛本是而须修,惑原空而须断。”现举马祖和怀让禅师的一段故事,来说明此中道理。
0 Comments
顽石点头(参禅)
Posted:May 9, 2008 7:36 pm
Last Updated:May 10, 2008 4:13 am
7127 Views

(应网友之邀写此篇)
以下摘自福缘会馆网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即道生法师,年轻时就证入了心寂三昧,悟到了甚深的平等佛性,平等法性之理。当时《涅⁓„经》只翻译了六卷,开头讲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一阐提指没有善根,罪大恶极之人)。而年轻的道生法师以自己的修证,由众生皆具平等佛性之理,提出不同的论点,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道生法师说:“佛性是平等的,法性也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事物皆有法性。所以,一阐提最终也会发起善心趣入佛道。这一论点跟当时佛教界的主流观点不同,被认为是大逆不道、邪知邪见,众人一致把他摈出了道场。生公只好跑到南方,居止在江苏的虎丘山。南方的和尚看他是被北方赶出来了,有外道之见,也排挤他,没有人听他说法。生公只能给石头说法,把石头排好,跟石头说:一阐提人也可以成佛,你们说对不对。石头都点点头。

生公当初被赶出北方时说:“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请于现身,即表疬疾。若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狮子座”。后来传来完整《大涅⁓„经》,译出后,里面确有一阐提可以成佛的经义,与生公当初的见解相符,大家才由衷地敬服他,并敷设高坐,启请他升座为众说法,生公在大众中说出了精妙的佛理,说完后,端坐正容,于甚深定中自在解脱。。。

所以说,六道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业障重的,障碍深些,业障轻的,障碍浅点。不管深浅,只要业障一消除,自然善心发现,都能成就佛道。就此而言,任何众生都不能轻视,都有成佛的机缘,早晚不同而已。。。

下面用另一种方式参说

顽石与小草无始于一湖边,一日佛坐石旁说法,顽石点头曰:爱无私。佛俯守笑。
无私即无分别,既无分别又何来石与草之分别,既无分别山河大地皆通佛性。
爱无私,识者有八,一二三四五缘于一聚合,六通前五者分别识为后缘学。而石与草本无意识,难道便无性?七依前六识,六识灭则不生。八识尤存。
若前七灭未转识成八识,则八识灭。若八识灭则落外道断见。石相灭而阿赖耶识不灭。石草亦有灵性。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0 Comments
충야
Posted:May 9, 2008 5:33 am
Last Updated:May 9, 2008 10:26 pm
6898 Views

面具就是表面的化妆。
真正的面具一直跟着你,从未脱离。如同大方广佛华严经记载,“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这菩萨摩诃萨前的称呼即是真如面具。之后的经载一样。面具就是相。
树有皮人有脸,众生即有众生相。种种面具皆负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0 Comments
依二密法门--证真如
Posted:May 8, 2008 4:40 am
Last Updated:May 9, 2008 5:01 am
7833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三)
太虚大师讲述
庚一 问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佛之一切不说,毕竟无所说,当有密意。大慧恐后人怀疑,故须打破此关。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二法者,依二种密法,非言诠表面所明者。自得者,即自证圣智。本住者,即未成佛以前本来如是者。自觉境界佛佛相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所以终日虽说,毕竟未尝说到。是不思议亲证诸法实性,乃本有之法,如金之在矿,性本是金。佛出世不出世,法界法性,常住不变。又如遵循古道而行,行道入城受乐,道与城乐皆是现成,非彼之所造作。众生迷故,在安乐中受颠倒苦,佛随机以止息其惑念而显彼真性,故佛说法并非造作,佛出世不出世,法界众生之真性常住也。乃至飞潜,湿化、大地、山河,恒转法轮而无一字可得。因其如是,还他如是,所以古人有曰:“古镜不磨,照天照地。古镜既磨,照天照地”。然则法岂有增减耶?岂有说耶?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十方三世佛,皆不说一字。所以者何?缘自得法、本住法、无有差别故。
0 Comments
佛教戒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osted:May 7, 2008 9:56 pm
Last Updated:May 8, 2008 6:06 am
7173 Views

今晨偶遇小偷,撑着雨伞突然发现口袋里多了一只手,着实吓了一跳。惊叫一声,结果小偷很坦然地往前走去。第一次有觉知地体验丹田发声,很真实。看看周围,还好声音不难听,没惊到谁。哈哈
忽然间明白了佛教戒律中的初学之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是因为众生认为幻身是我,不杀为了不令惊怖。
不偷盗是因为众生认为财产是我的,不偷盗为了不令惊怖,得以养幻身。
不邪淫是因为众生认为幻身和色是我、我的,不邪淫为了不令惊怖。
不妄语是因为妄语中有我的见谛,不妄语为了不令诤生烦恼。
不饮酒是保持清醒,不失威仪,净土庄严。
总观为人五戒即是应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恩佛的智悲。
0 Comments
分别缘起门
Posted:May 4, 2008 5:10 am
Last Updated:May 7, 2008 9:39 pm
7361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
太虚大师讲述
己一 问答缘生

庚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前明涅槃有不共二乘者,以二乘尚于言诠上执有实法故,以缘起之生死断尽为涅槃,以为实有缘起诸生死苦可灭,不了唯心所现,本来空寂,故此继说缘起。大慧暗晓佛意,故藉外道以显,非不知而故难也。问:佛说十二缘起皆由因而果,非自心起,唯心所现,似同外道之计作者。而外道亦云是种种因缘造作,所谓由胜性、或自在天、或时节、或微尘等而生一切法。佛所说之缘起,将毋与外道名异义同耶?外道说由作者从无生有,有仍归无;佛说诸法本无,因缘和合而生,生又还灭,亦同外道。佛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谓无明依现境不明,现境又依无明业招,如是展转相因,则无第一真因建立次等,反不如外道计作者,有一能生真因,渐生之所生法,其说为胜。复次、外道说第一因不从缘生,以能生万物者为因,能生万物而不为万物之所生,所谓生生者不生也。此常住不变灭真因,既非他缘生而能生他法,是外道从不生不灭中有能生能灭,而佛乃说观因有果,观果有因,因又为果,果又为因,岂非因缘错乱?种种疑难,请佛解释。

庚二 答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佛说非无因,亦非错乱。盖觉悟自心现量无能取所取实法,所以曰此有故彼有。外道不觉,计著能取所取,摄受心外境界,对一切法皆起有无见。复次、佛不同外道计执从无而有,从有而无之有无;非取实法,故佛所说无过。唯心现,因缘和合,亦何尝无因?彼外道计心外有法,乃有如是无因过耳。又佛说空,亦非彼彼相待,一切法当体即空,非灭后空也。此佛虽答大慧之难,实亦兼破小乘。

己二 问答言说

庚一 问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此大慧复问:谓非因言说有一切法,盖因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说耳。有性者,法有自体性义。必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说,殆疑佛说但有言说而无法体,不合道理。

庚二 答

辛一 长行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或有佛刹胆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前来大慧之疑,亦几同于二乘计法定有实体之执,岂知佛以如幻法而假说。彼无体性而起言者,世间亦恒有之,如言兔角、龟毛,实无兔角龟毛,故非性;然名字非无,故非非性。此但有言说而无实体之兔角、龟毛已成为言说,然则大慧所立必有一切法乃有言说之论、破矣。且非一切刹土皆有言说,言说但是世间假法,十方世界不必皆以音声而表意义。有此言不必有此法,有此法不必有此言,各世界种种之显法不同,此方教体在音闻也。又如此世界蚊蚋虫蚁等众生,亦无言说而能办事,愈见不必拘定言说诠法体矣。

辛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虚空也,兔角也,槃大子──石女儿──也,皆无有实体而但有言说者,妄想分别心假设为言耳。亦如法性本空而妄计有诸法,凡夫不能如实了知万法唯识,种种妄想,乃轮回于三有之宅。
0 Comments
与众不同
Posted:May 3, 2008 5:50 am
Last Updated:May 5, 2008 11:45 pm
6939 Views

(摘自禅画禅话)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0 Comments
钢铁侠
Posted:May 1, 2008 6:19 am
Last Updated:May 3, 2008 4:37 am
6674 Views

又一次因为好奇,去看了场电影《钢铁侠》。
这次不是无人驾驶(变形金刚)的试验了,里面安了核(人控)。
龙鳞盔甲换成了另一种外观,材质有了相当的进步。
烟花换成了点火装置,燃料有了相当的进步。
镶榫工艺换成了机械和气动装置有了相当的进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换成了侠客行。

一部发家史被浓缩到一家公司。独霸武林的念心没变,傲慢的气息尤存,着力于物质升华的同时依然忽略真正的核心。

那句“我不是托尼·斯塔克,我无法把大反应堆缩小”很有意思,每个人无法去完整地模仿另一个人,而成为另一个人,只能做自己。所以羡慕、嫉妒等等都是在浪费时间。

影片中有个细节,在接近尾声时,托尼·斯塔克“钢铁侠”(只是一种称呼)与奥巴代·斯坦的较量时,那个忘掉我要摧毁邪恶势力拯救世界的念心最终在不受意识干扰的状态下战胜了邪恶,真智慧冷静清净。

镜头在一阵爆炸后停格在“钢铁侠”的小反应堆上是一败笔,如果切换转为飞出地球,星空,银河的景象后立即剧终。即会呼唤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超越发明创造,超越控制,但是永恒的智慧。(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法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0 Comments
方便之法,修四种观,依此而行,能得成就。
Posted:Apr 27, 2008 1:56 am
Last Updated:May 1, 2008 6:13 am
7833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
太虚大师讲述

庚一 正说
辛一 善自心现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此初辨善分别自心现也。谓善能观察三界一切法皆唯心所现而有限量,无论内外诸法乃至万缘,皆是心及心所分别所现,于是离我我所,无主宰故,三界生死亦无去来。知根、身、器界皆无始虚妄分别习气现为业报,前六识托为本质随起妄想相,乃至获得圣果,亦皆唯心。具足唯心观,即一切修行法之总持。识得唯心,魔外绝迹,与佛菩萨无以异矣。

辛二 外性非性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使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此辨善观外性非性也。谓善能观察一切法皆唯识所缘起,心外无有自体,犹如阳焰、梦、幻,分别执为实我实法,即为凡夫外道,乃无始虚妄习气为因之所现行。二乘能证一分生空,菩萨登地虽证二空,尚有不觉,才起即灭而不相续,当下销融。然非无唯识所变缘之法,但无妄计心外之境,以心外实无法可分别也。前第一、第二,可合名曰唯识无境观,通于大乘因果位修。

辛三 辨善离生住灭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此辨善离生住灭见也。谓善能观察三界一切有漏法无自性,如幻 如梦,生即不生,亦无自、他、共生,但随识心分别而现,心外实无有法可得。前谓诸法皆唯是识,但有众缘而无诸法,乃至观察唯识所变现一切法,即无识上一切法,众缘所起内外法,即无众缘所起内外法,不见有法生,亦不见有法灭。夫知一切法毕竟如幻,无生而生,则决定能印可生即无生,得无生法忍,离于生住灭见矣。

辛四 得自觉圣智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辨得自觉圣智善乐也。谓得无生法忍之菩萨第八地,所有一切有漏法皆不现,无功用修第一义无相观,念念趣入佛智。盖前观离有漏,此观得无漏也。前虽云得无生法忍,二乘不过转得第六妙观察智之生空一部份,菩萨得二空智,八地常得现前,升至十地等觉。入佛始具四智,即是离过绝非无漏不思议智,离心意意识等差别,真如平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八地以上,能得六七二识所起之意生身。

以上四种观,前二平等安住,通观有无漏界,第三观离有漏而入无漏,第四成就无漏。然皆唯心,不过转第三观上之有漏法为第四之无漏法耳。若不依一、二之唯识无境观,则三、四之有漏观无漏观、亦不易悉离虚妄而速得圆满也。

庚二 推问
辛一 问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

因佛说意生身,乃推问何理而有斯名?

辛二 解答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意生身,正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所起者。意念无碍,念所忆处,当念即现,忆所经境,无能遮障,无问远近;向所睹者,由忆而现,念念相续,无能为阻。故意生身亦同时能现无量身,神通自在,妙相庄严,随广大本愿入无量世界,所以不住空寂,成就众生。

庚三 合说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

得无生法忍菩萨,证第一义空,得无功用无分别智,不住寂灭,亦非不住寂灭,乃至入如来地,尽得圣智善乐。

己三 结成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结前成就此四大方便法,为大修行人所当修学也。
0 Comments

To link to this blog (blacktulip75) use [blog blacktulip75] in your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