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and Password
Reset Password
If you've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you can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 email will then be sent with a link to set up a new password.
Cancel
Reset Link Sent
Password reset link sent to
Check your email and enter the confirmation code:
Don't see the email?
  • Resend Confirmation Link
  • Start Over
Clos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Customer Service

永恒

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的空间,就如同心灵一样看不见,但可以感应,感应有情,感应存在。
般若智慧高于心灵,心灵深处有奥妙般若智慧,其智光圆融。一切皆不可得,一真法界真空妙有。
生命赋予我们一个穿透和发现那没有任何包裹的地方的机会。用心观照,你将有不断的发现,这是一种探索,是无法以任何造作来表达的,唯有安于当下的那份宁静才能与她汇合交融。

如来藏心门--答
Posted:Apr 24, 2008 6:31 am
Last Updated:May 1, 2008 6:15 am
7452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

辛一 断无我畏故说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佛法所明如来藏,与外道所计神我实我,全然不同。夫如来藏,乃佛智自证之第一义心,离言绝思,有时或说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或说如、实际、法性等,乃至于自性涅⁓„等句,其实、皆说如来藏,诠异旨同,机感各别。凡夫愚痴,终日在此清净平等真如性中,而分别不到,攀缘不及,闻无我句为断灭而妄生怖畏,佛以慈悲方便令除怖畏,不得不说此无所有而有之境界,令渐通达如来之所证也。

辛二 方便善巧故说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

所以诫大慧及未来现在诸菩萨,对于如来藏法门,皆不应以我见计著也。如陶工以聚泥及种种器具为方便因缘,成种种器。佛亦如是,依于种种方便悉檀因缘,应种种机,立种种名,或曰如来藏,或曰无我,乃至其他一切名义,无非破其妄执令生正智之方便耳。非同外道所说之我,在心外另有一如来藏矣。

辛三 令离我见故说

“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盖佛说如来藏,不但非用执我,且正为开引执我执法之外道,令其离于我见妄想。须知佛所说法,皆是离分别所证真如。如欲证此真如如来藏,必离人法我之分别;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乃得无上菩提。是故唯佛所说无讹,否则、执我同于外道。欲离外道我见,当知此人无我、法无我所显之如来藏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人、指人我,相续、指寿者相,阴、指五阴,缘、谓有异因缘。微尘、胜、自在、作等,皆指外道所执。种种皆所执之我。法我,离二执即得二无我智。至此、破执已破究竟,显性已显究竟,于唯识境亦彰究竟。
0 Comments
如来藏心门
Posted:Apr 24, 2008 6:19 am
Last Updated:Apr 28, 2008 1:13 am
7324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 太虚大师讲述 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如来藏心,是破执显性最后之一门。了达唯识现,即一切法非一切相,既无可执之相,亦无能取之执。若执唯识,亦同法执,故以破为显,执之破处即性之显处。性者、诸法真实相之谓,本来恒常普遍如是,因妄想故,致不能显而成妄想相,离妄想即成自性矣。所以前明正智、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依前种种所破而显,即显此心。故大慧复疑问:凡诸佛修多罗均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义性虽明,而诸修多罗中又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足三十二相,即在众生五阴聚中;如如意珠藏垢衣内,以喻如来之藏虽为阴、界、入及根本烦恼、随烦恼乃至种种尘劳垢污之所缠覆,清净德相仍然常住不变。虽现业系苦相,而苦即法身,以内有大价宝也。众生不知自有,如乞人旍竮辛苦,向外妄求,正如弃大海而执一沤耳。然外道亦计于受用身资有一作者之实我,体实遍常,不生不灭,彼之实我,岂不与佛说五阴聚中有一不灭之如来藏名异义同耶?大慧菩萨为悲湣后来众生故,恐发生此种学佛法而执我之外道,使起正智而离邪执,庶令如来藏教无过,所以详为请问。

如来藏义,可作数种解释:一、作如来即藏释,此持业释。藏、有含藏统摄义,言如来即统摄一切佛果无量功德。二、作如来之藏释,此依主释。谓如来所证之清净法界,为如来四智菩提藏,藏读去声,库藏之藏。此二、前者唯在如来,后者通于菩萨。三、作如来在覆藏中释。如来、指佛果上一切无漏无为法,藏、指覆于众生有漏心中,此通于九法界。四、作众生自性清净心,即如来本因而隐藏未显释。谓众生位具有佛性,但隐而未显耳。

离于求那者,谓胜论讲六句义,即一、实句,梵语陀罗标,实质、物体之义。二、德句,梵语求那,德性义。三、业句,梵语羯磨,业用义。四、大有句。五、同异句。六、和合句。四、五、六句,统指一切法。前三各别,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我属实句所摄,异于德句,故离于求那也。
0 Comments
如一
Posted:Apr 23, 2008 7:07 am
Last Updated:May 5, 2008 10:49 pm
7615 Views

人生没有过度,因为没有重复的境遇,因为没有重来一次,因为没有回头哪怕是忏悔。

人只能精进,所以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跌到了不会在原地爬起,所以世上没有后悔药。

人生如一盘棋局,无论黑与白,无论横与竖,无论是吃还是被吃,无论走还是停下,无论往哪个方向,没有胜负,也不是平手,没有对手,就是独自娱乐,其余都是观众,......没有棋盘的棋局。

人生如一篇散文,起头没有感叹,结尾也没有叹息,就是一篇散文。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准确分段,就是一篇散文。哪怕没写完整,也是一篇散文,没有结局的结局也是一种结局,......判断在自身。

人生如一幅画卷,不管是填满整个卷面,不管留出多少空间,不管添些什么颜色,不管是否题上诗篇,不管画得人物花鸟虫鱼,......不用笔的绘。

人生如一部电影,时而嘻戏,时而打闹,时而春光明媚,时而阴雨连绵,时而惊喜万分,时而悲苦连连,时而团聚,时而各自分飞,时而五湖四海,时而独自忧伤,......看也是一种参与。

人生如一叶片舟,不见水有多深,不知道舟有多大,不清楚风浪多高,不明白有没有暗焦,不用力划也在行,进退不知方向,......依心。

人生如一场赛事,形体的体操、拳击,速度的短中长跑,技巧的击剑、跳水,......名次不重要,关键在于精神参与。

......

从来就是一而非二。一次人生只能出生一次,也只能死亡一次。展示的始终如一才是真。
0 Comments
散文
Posted:Apr 21, 2008 6:16 am
Last Updated:May 5, 2008 11:49 pm
7701 Views

步随心意,所遇为散,时而见所未见,时而闻所未闻,时而思所未思,时而相而非相,时而言所非言。不听不看不想非不听不看不想。
描写还是记录,用心还是不用心的用心,观察还是洞穿。走不是走,遇不是遇,随不是随,顺不是顺,定不是定。
散的身形,凝的心神。散落的是字,表达的是义。散出去的是方法,收回的是念心。
散与敛无分别,文与言无分别,字与相无分别,想与解无分别,空非空,非空非非空,有非有,非有非非有。

有限的境遇如散文,无限的存在如散文。只喻。
0 Comments
高与远
Posted:Apr 21, 2008 5:49 am
Last Updated:Apr 28, 2008 12:53 am
7336 Views

(引自禅话禅画)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一动一静的把握岂止是画,画中意韵才是神。念佛颂经了明义趣,身心清净才入定。出世入世皆存在只因未开智。
0 Comments
阴界入辨二无我
Posted:Apr 20, 2008 4:57 am
Last Updated:Apr 22, 2008 4:36 am
7795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
庚一 总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随顺二无我观,破我执、法执,解脱烦恼、所知二障。故佛于辨三自性后,复告大慧以菩萨当善观察人无我、法无我二相。一切有情为五阴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无有主宰以为实体,而能和合之五阴法亦复众缘所生,故佛说但有诸法,实无有我。以法破人我之执,破人我之二乘,又执法为有我矣。惟菩萨法执亦破,此所以告诸菩萨当观察也。

庚二 别显

辛一 显人无我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人为阴、界、入和合聚,了得本来无我,则妄执之我及我所应离。印度数论计受阴为我,其余外道亦有执他阴为我,则一阴为我,余四为我所。无明发业,爱润业,业成乃生根身。对尘起识,又摄受取著,又分别诸根所缘器世界,皆藏心中无始来妄想熏习之种所现。复由六识思量计较施设名相。要知皆如流注之河,生灭之种子,乃至如虚假变幻之机发像动,总显刹那转坏,虚伪无实,躁动不静,不净无厌之五阴假体,无我及我所。因此世界众生具有同等业力,故感现在同一世界身心众生之相,如善观察五阴幻质及所缘之幻境悉空,是名得人无我智。

辛二 显法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縳,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

此继显法无我。谓阴、界、入、——法各别法相,皆妄想所现之相耳;如能离假我及我所见所积聚之──业爱如绳──縳,则行阴之虚妄展转假合,无造作主宰发动之者也。由此知诸法自相及共相,皆虚妄相,由妄想成。是故凡夫分别,圣贤不然。如是渐次观察,渐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别,得无分别真智,即为法无我智,亦曰佛性。如此能善修习法无我观,证入平等智之初地菩萨,知一切法毕竟无得,能所之相悉皆寂灭,正楞严观音所谓“寂灭现前”也。于是开觉欢喜,渐次上升至究竟地,到法云之后心,知将成佛,现大庄严宝莲宫殿,于百万亿佛刹中,现幻性境界所成就之佛子围绕,一切佛皆以五智水来灌其顶,超佛子地证自觉智,圆满法身,是名法无我相。

庚三 结劝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劝大众应当修学,直到成佛。
0 Comments
五法相辨三自性
Posted:Apr 20, 2008 4:21 am
Last Updated:Apr 22, 2008 4:45 am
8168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
庚一 长行

辛一 直告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此直告三自性也。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诸法,别为五法,即经初所谓:名、相、觉想、正智、如如也。然依其性质而归纳之,即三自性。佛不待大慧之问而直告,以菩萨皆当善巧通达于三自性义。自性者、即诸法本自如是之理。分别有三:一、妄想自性,即虚妄想念起计较度量执著于诸法相之谓。二、缘起自性,即仗因托众多缘而起,显法无实体之谓。三、成自性,即毕竟成就不可破坏,即圆满成就真实性之谓。依此三性为标准,判一切法,则真实与虚妄,生灭与不生灭,分明显现。妄想者、虚无也,缘起、依他幻有也,成、真实也。妄想自性从相生,言妄想自性即从五法中之相而生,即从一切缘起之法相生也。世间一切事实皆从缘起,起即无起,执著此相为实有即妄想,离妄想之所显即成自性。

辛二 问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此乃大慧问妄想自性为何从相生?以下即佛答也。谓因缘所生之万事万法──十法界一切依正法──各有自相,又有在生灭迁流行上所显差别之相──无量数类差别──于此起计著。又有二种妄计性生,乃如来之所宣示,非菩萨、二乘及凡夫、外道所能说,即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是也。名及事二字何解?名者、实之宾,盖必有一所诠实物,然后有此能诠之名。所以此二种相,一在名上起执,一在实上起执。以下解释二种相之四句,依义则文句有颠倒,应读作:“事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名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盖言计事相,即于内根身法、外器界法上而计著。计名相,即于如是内外法上自共相而计著──离言说为自相,有言说为共相,今非此之自共相。此中如言色、受、想、行、识为自相,则五阴一名为共相。除意根之五根及六尘为自相,则色法亦名为共相。──计著、即妄想自性相也。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者,言依种子亲因从众缘而起,即解释缘起自性也。云何成自性下,释成自性也。言依缘起法上离名相事相上计著妄想,即正智所得趋证于自觉圣智圆成圣果,名曰成自性如来藏心。圣智、通于三乘,自觉圣智所行、言所照了之境界。此中自觉,专指佛之自觉。如来藏心者,即正智、如如、理智一如之自觉圣智境界,不可思议者也。所以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曰:“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也。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为能诠之言,相、为所诠之法,皆依他之缘起自性。觉想、属于妄想,因以觉想为分别故。然长行系言妄想从相生,盖相是缘起,如计著其名执为实有,则名及觉想皆摄入妄计矣。正智及如如皆成自性,以经以有漏无漏法判之,正智是有为无漏,如如是无为无漏,皆离于颠倒者也。

庚三 结成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结成此正依五法而观察三自性之法门,是佛所自觉境界;菩萨应当修学,以圆满无上菩提。
0 Comments
放下什么?
Posted:Apr 19, 2008 10:31 pm
Last Updated:May 6, 2008 12:06 am
7865 Views

(引自禅话禅画)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有了权力就对权力放不下;有了地位就对地位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辛。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0 Comments
擦亮眼睛
Posted:Apr 19, 2008 8:18 pm
Last Updated:Apr 21, 2008 5:31 am
7806 Views

每次运动手里都是一把牌。牌有纸做的,纸上谈兵。牌有骨粉做的,桌上签名。牌有人做的,政治玩心。牌是空的,坐着修心。
0 Comments
辨初治地五性差别--总标
Posted:Apr 16, 2008 1:58 am
Last Updated:Apr 20, 2008 5:18 am
8149 Views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
太虚大师讲述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上来显常不思议,唯修大乘行、证如来智得成,非凡夫、外道及二乘所有。何故如此?以初发心修行者有五性差别之故也。性者、体性及种姓义,如言佛性之性;种性是种族姓氏意。无间者、契证义,言有契证于五乘法之五姓也。五无间种性者,谓一、依声闻种性证入声闻乘。二、依缘觉种性证入缘觉乘。三、依如来种性证入如来乘。四、依不定种性证入于三乘:谓此类众生在因上种性未定,以上三乘均能悟入,遇何乘缘而证何果;未入菩萨不退位之前,三乘进退无定。五、各别种性,亦曰无种性,谓无出世种性。各别、言异类受生之异生,亦曰凡夫。前三乘之果皆不能悟入,愚佛法只能增长人天之福报,不遇佛法则退入外道;以升天为涅⁓„,堕落恶趣,故出世三乘无分也。常不思议、唯佛菩萨能证得而小乘、凡夫、外道不得者,正以无始生死相续以来即有此五性差别也。


“附佛性有无辨”

佛性有无,古说各异,根据差别,诤论繁兴。有云:情与无情皆成佛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成佛。有云:三无二有。皆依圣言判断,各无过失可訾。须知佛性一名,名同实异,后人据其名同而争有无,不知所诠之实有异,故不能决。一、情与无情皆有佛性者,是以圣智所证之第一义境界,即平等真如法界名为佛性也。此平等真如,在如来果上即法性身,依此名为佛性,当然情与无情皆有,无间于有生命之动物及无生命之植矿物也;故此说决不错。二、说凡有心者皆有佛性者,是对无情已有所拣。盖无情者,即无心识灵觉之谓。大凡有情所有心及心所,皆以能觉知为自相,如水以湿、火以热为自相,不湿、不热即非水火,故不觉必非心。觉即佛性,所以凡有心者即具佛性,皆得成佛,但无心之无情则无佛性。有情众生迷染不觉,然实际非不觉,何以故?特其觉较低耳。如言冷暖,冷无别法,不过热度低耳。故众生虽在迷而觉仍有,既然有觉,即有佛性,只需发挥扩充,渐渐增长至于圆满,即名成佛。三、说三无二有者,如此经之五种性辨:第一、声闻种性,第二、缘觉种性,第五、各别种性之三类无佛性;第三、如来种性,第四、不定种性之二类有佛性。声闻、缘觉虽无佛性,得证涅⁓„,有出世性;各别众生之外道、凡夫则不具佛性,且无出三界性:故此三无佛性。如来性正具顿入菩提之佛种,不从余乘而入;不定种性,或先入二乘而转入佛乘,性既不定,趋证何乘先后不同,但终回小向大:故此二有佛性。就初说,则情、无情无差别可言;就次说,则有情无差别之可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若如此经三无二有之差别者,则依有情藏识中具有无漏智种否而辨。无种性者,即无无漏智种,不具出世之因。如闻佛法、不过善业增长、恶业减少;不遇佛法,三恶道充满,人天减少耳。又对出世无漏智种之具足不具足有三乘别,具生空、法空智则为如来性、不定性之有佛性,但具生空智则为声闻性及缘觉性。声闻以悟四谛而证生空,缘觉以悟十二因缘而证生空,一则闻佛音声而悟,一则观察因缘变化而悟,悟门不同,所证同在生空。不定种性法空智不强,闻二乘法心生退堕,往昔舍利弗尊者先发大乘心,后以行菩萨道为难,退证小果。未证第七不退住菩萨,有退心。此就众生法辨有五乘五性之差别。就佛平等愿言,如法华经说: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世,所谓悉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愿方便平等熏习为增上缘,众生终必成佛,所谓“佛种从缘起”也。故此经言依初治地辨五性差别,亦明依智证真无差别也。”
0 Comments

To link to this blog (blacktulip75) use [blog blacktulip75] in your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