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and Password
Reset Password
If you've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you can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 email will then be sent with a link to set up a new password.
Cancel
Reset Link Sent
Password reset link sent to
Check your email and enter the confirmation code:
Don't see the email?
  • Resend Confirmation Link
  • Start Over
Clos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Customer Service

陶然品茗轩

赏读,沉思,休闲,交流。[COLOR seagreen]

若近若远的江湖
Posted:Dec 24, 2007 7:21 pm
Last Updated:Jun 10, 2009 4:39 am
10556 Views

记起过去偶尔看电影,当视线由松散渐渐转为专注,屏幕上的情节也愈发地云障雾罩,就见满脸沧桑的男主人公缓缓吐出一缕烟圈,神色沉郁地冒出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景况,让人顿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无奈和寒凉之感。

江湖在哪里?那是怎样的一方带有神秘色彩和险恶意味的天地?反正我对江湖的初步认识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的。那种衣袂飘飘来去无踪的侠客生涯曾让我羡慕不已,那些神秘莫测威风八面的奇招绝技更是让我在将信将疑中体会到什么叫眼花缭乱和惊心动魄。江湖上的男子清一色的孤傲绝俗,铮铮铁骨:要么侠肝义胆豪气倚天,要么狡诈阴鹜心狠手辣;若是羽扇纶巾、书剑一身,则又现一番别样的儒雅倜傥。炫然其间的江湖女儿犹如江天空蒙之远处的那一抹瑰丽无比的云霞,时而俏黠辣野,时而清丽绝尘。人物是非翘楚不为人物,故事是必奇诡方为故事。但仔细想想又让人生出许多的疑问:飞骢仗剑飘忽无迹的身影自然是潇洒无比的,但如何顾及敬奉高堂侍养妻小的人生责任?痴恋一生百死不移的爱情是感人至深的,但久居大漠或常困冰窟的物质生活是怎样续接的?看来武侠江湖只能是虚拟之中的江湖,只可在闲暇的时光喝着茶水磕着瓜子,慢慢地去品味那些马蹄踏过黄尘卷起的恩怨情仇。

我再次见识江湖,是阅读了一本名为《 江湖黑幕》的书籍,这让我首次感到江湖其实离我们并不太遥远,而且这个江湖仿佛罩上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帘幕,欺诈和伪善是这座黑色帘幕的重要主题。此书描述的是三四十年代旧中国城镇、码头上各种以欺骗为主要手段的行当及行径,算命的,卖药的,补碗的等等各色人穿流其间,或巧舌如簧,或真假参半,或里外接应,或移花接木,不是被骗的,就是骗人的,溢满了尔虞我诈的人世险恶。虽然这样的江湖太显浑浊甚至龌龊,但却让人感到,这个江湖毕竟是真实的,犹如一幅疮痍毕现的市井浮世绘,烟火人间的生存考卷永远是不可超脱的,特定年代的芸芸众生在江湖独特的参与中艰涩而懵懂的行走着。

江湖是一个纯中国化的概念,江湖也不光是指武林和黑道。古龙先生曾经对江湖做过这样的解释: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原因是有人就有恩怨。这样的说法是否显得笼统而又偏狭了?恩怨情仇固然构成了人群生存状态的重要的显像,但那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目标和支点。当然江湖也有美丽的一面,比如道义、报恩、痴情、规则……我更加认同关于不断流动性的人群的漂泊江湖的诠释,这个江湖最显著的亮点是遵守“规则”,在一条并不明亮且弯曲多变的潜规则运行的轨迹中,纵然有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却也时常闪现着信义为上的理性光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俺的《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这里面体现了范公心系天下的大忧乐情怀。然而我等既不居庙堂之高,也未处江湖之远,许多事不是想忧就能忧得上的。人不在江湖,体验不了风谲云诡的奇险世态,但也少了身不由己的道上羁绊。可我们不可能能绝对的脱离江湖的藩篱,《庄子·大宗师》中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嘘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不都是江河湖海中的鱼吗?相濡以沫原来只是身处困境时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互救方式,而独自享有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才是生命最适意的常态。庄子委实是太厉害了,而据说这也是江湖一词的最早出处。

在我看来,江湖是一道不远也不近的世情风景。当狭义的江湖真切的淡出我们的视线的时候,那个被称作和谐的词汇才会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仍然会需要江湖,当然只是需要在电影和书本里去感知江湖的繁纷和奇丽。
0 Comments
栀子花开了
Posted:Aug 3, 2007 7:08 am
Last Updated:Dec 24, 2007 6:17 pm
11455 Views
谁说花儿没有性情呢?栀子花是贤淑的柴院村姑。同样是夏季开花,同样是绿叶白花,栀子花不像茉莉花那样娟秀娇巧。她的花瓣大而厚实,有绵韧的质感,不像有些贵气的花瓣薄如蝉翼令人不忍触及。
闻香识花。世上的香花种类很多,但是香气各不相同。有的花香宜远闻,有的花香宜近嗅。只有栀子花宜远宜近,那是一种说浓不浓说淡不淡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在暑热难挡的街角,不期遇到有人售卖栀子花,那股迎面而来的花香会迅即送来清爽之感,栀子花真像是炎热夏季的清凉使者。
说不清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栀子花的,每年这个季节,我都会每隔一天买一大把栀子花,插养在矮玻璃瓶里。我喜欢沉浸在栀子花的香味里读书或写文章,那样我会觉得每个字句中都沾染上了淡淡雅韵;我更喜欢枕着栀子花的香芬恬然睡去,那样我的梦境也会漂浮着馥馥花痕。
栀子花是宜于簪在发际的花卉。我依稀记得读过一篇文章,描述一江南水乡的女子去河边浣衣,她穿着蓝底白花斜襟布衣,脑后乌黑的发髻间斜斜地簪着一朵雪白的栀子花……这个画面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记忆里:一个袅袅婷婷的背影,洒落了一路的清香,直到她走到河边蹲下去浣洗衣裳,那香味也会浸入清澈的水中,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当栀子花走过自己的季节,我不再能买到栀子花的时候,我都有些许怅惘的感觉,就像一位知己欢聚一场,终于离别。我只好把相逢的期望留给来年,而来年,栀子花还认得我这位执迷的友人吗?


0 Comments
思想的书房
Posted:Feb 22, 2008 9:21 pm
Last Updated:Aug 5, 2008 2:32 am
10342 Views

种种迹象表明,书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居住条件愈来愈好的人们,在安排新居时总会别开生面地想到要辟出一间房来作为书房。书房自然是需要书香四溢的,于是名著们衣冠楚楚地登上了古色古香的书架,文房四宝们也秀才扎堆似的汇聚在阔气的写字台上;另一方面是生活优裕的主人实际上是不大进书房的,那些高踞书架的名著们与古时候帝王无暇顾及的嫔妃们并无二致,那几杆插在蓝花瓷笔筒里的湖笔也许从未与砚台有过真正的亲密接触。
书房,实质上正在蜕变为新居装修中的一个高雅的“符号”,一个带有彰显含义的“构件”,而名著也只是书房中的“装修材料”之一。这是书房价值的换位呈现?还是书房的悲哀?或许,充满好奇心的小主人哪一天会悄悄的踅进已经尘封的书房,由此喜欢上这里并受惠于这些丰盈的精神食粮!如此,这间书房也算侥幸,该当不会再抱憾嗟吁了。
具有实际意义的书房与空间面积、舒适度、布置的考究程度没有多少关系。我过去曾经见过的和知道的书房大都是狭小而简朴的,但由于书房主人对书的痴迷和挚爱,那种萦绕着翰墨书香的氛围令人永远难忘。书在那些氛围里是那样的惬意,恰似与心灵相通的知己朝夕相伴、秉烛漫谈。
许多文学名家早期苦读的书房也基本上秉承了寒陋的格调:沈从文先生的书房名为“窄而霉斋”,弥漫着梅雨季节江南狭长弄堂里的窘困意味,但那并不防碍清新纯朴的湘西灵气在湿漉漉的霉气中蔚然涌动着;而周作人先生的“苦雨斋”,更是令人眼前显出一爿笼罩在淅淅沥沥风雨中的暗而幽深的书房来。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以书为友伴书一生的人,他为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号叫“一半书屋”。我理解这个“一半”大约隐含“未满”的意思,他一生读书很多,但书海浩瀚,谁又能穷尽呢?父亲在“一半书屋”写过许多的文章诗词,与许多知交后辈愉快畅谈,也在“一半书屋”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广义的书房,应该是无形而开放着。互联网不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大的书房么?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是希望拥有一个高格调的书房的。但真正的读书却并不都是需要在书房进行的。足迹和头脑在哪里,哪里就有思想的书房。
0 Comments
月饼啊,月饼
Posted:Sep 22, 2007 10:09 pm
Last Updated:Sep 25, 2007 8:30 pm
9998 Views

月饼啊,月饼

每年离中秋节还有一大截的时光,各路商家就绞尽脑汁、紧锣密鼓地打起月饼的主意。于是乎,多姿多彩的月饼就兵荒马乱、穿袍挂蟒的登场了!其阵势,不亚于在华夏大地上刮起了一场持续月余的“月饼龙卷风”。
其实呢,有很多月饼原本也不是个什么坏事。圆圆的油黄的外壳,香甜的糯糯的馅儿,很有诱惑力的一款美食。中秋是团圆的佳节,是夕圆月高挂中天,万家灯火璀璨,老老小小围坐一桌,笑眯眯地享用着甜糯的月饼,该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景象啊!更何况月饼也算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式著名甜点,有许多人一年四季都对月饼情有所钟,时不时地要去选购几款精致香艳的月饼,或早起就着一碗白米粥,或傍晚捧着一杯盖碗茶,美滋滋地享受着月饼的甘香芬芳,那种很小资的惬意和满足,真是令人羡慕得要死。
但是,我如今是见了月饼就倒胃口,不管是玫瑰、莲蓉的甜糯,还是火腿、五仁的浓味,统统都没有好感。尤其是在商场里,老远看见几排堆砌高高的金红色的“城墙”,立马就晓得那是月饼的“阵营”,赶忙拐个弯儿绕过去,连正眼都懒得瞧。这样说是不是有些矫情?一点都不是!上个周,单位为让大家愉快渡过今年的中秋节,发给每人一大盒包装得很讲究的月饼。拿回家中打开一看,金黄色的绸盒正中,放着一瓶干红葡萄酒,四周围放着十小盒月饼。取出一只来仔细地品尝着,结果只感觉到一个味:甜。准确的说,是甜得很腻人,吃了不到一半就没了胃口。但考虑这样精心包装的月饼定是价格不菲,只好咬紧牙关将剩下的半只吃完。过了两日,听同事讲,在月饼的交易上如今是内容很深的。年年有个中秋节,每年全国生产出多少月饼?所以销售月饼就成为商家的重要环节,不言而喻,此环节中有很大的“猫腻”也就顺理成章了。难怪,听说有的地方有的企业竟然以发月饼来抵算职工的工资,真是只要有利可图,什么怪事都会发生。
细细地想一想,如今的人到底是怎么了?一个清风明月的中秋节,一款有型有味的圆月饼,就这样被疯狂的金钱物欲给生生的糟践了。让人从此见了月饼,就像是见着一位满脸挂着假笑的伪君子,打心眼里只犯腻歪。 不知曾经在宋代中秋写下过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明月何时有》的苏轼,若是天上有灵,又会发何感慨?也罢,我斗胆将就着凑合出一首打油的《水调歌头》,博各位读者开心一笑。

《水调歌头》(关于月饼的调侃)

月饼何处有?举目看人间。琳琅绚丽繁纷,今夕摆华筵?我欲绕道躲去,又恐世人讪笑,低头扯帽檐。购物进商城,饼箱堆成山。着红袍,结绿带,镶金边。不怕人笑,就怕老板难数钱。货有真假好孬,事有虚实急缓,全凭巧算盘。但愿人皆痴,分赃喜开颜。
0 Comments
这个雨夜,我用脚步触摸丽江
Posted:Sep 15, 2007 7:22 pm
Last Updated:Sep 22, 2007 10:08 pm
9874 Views
我们抵达丽江的时候,雨水已经先期抵达。于是,原本不缺水的丽江就柔柔的笼罩在湿漉漉的迷离之中了。
其实,通过许多文字的图片的或语言的描述,丽江古城早已经是我脑海里的一幅色彩斑斓而玲珑有致的水彩画了。但我没有想到,我与丽江的真正邂逅,却无可选择的要在初秋微寒的细雨中展开,这使得我愈加的感到,我对这个曾经的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的描述将会难以把握。
在街边一家川味火锅店里用过晚餐后,雨依然没有停歇的意思。沿着一条临水的街巷,我们打着雨伞信步走向丽江古城的深处。天色渐渐转暗,似乎有意要给我一个朦胧中的“高原姑苏”印象。街两旁栉比相接的店铺酒吧古色古香又不失东巴文化特色,令人恍然是在某个江南古镇与异域边城的时空中交叉穿梭,却又丝毫没有突兀和矫作,精巧与自然,秾丽与清澹,柔和与率直,就这样天衣无缝地兼容于一处,造就出一方颠倒众生的古镇景象。
细雨始终淅淅沥沥地下着,街巷里鳞次栉比的瓦屋楼房的檐翘上的红灯笼微醺着暖光。踩在石砖地面上,脚步不由得就缓慢而痴迷起来,遐想着遥远的某一天有响着铃声的马帮从这里走过,得得的马蹄声想必也是缓慢而有序地传递向巷道的尽头。店铺里的玉器、铜银器、木雕、纺织工艺品错彩镂金,不时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和脚步,由不得不挑选购买几件。若是要问我们在丽江购买最多的物品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披巾!丽江古城售卖披巾的店铺很多,质地有丝棉的、羊毛的、棉麻的、化纤的,五彩绚丽,招人喜爱。冒着凉冽的细雨在丽江古城曲幽的巷道里行走,于肩项间款款的披一条有着古雅纹饰的披巾,几乎是所有女游客的最好的装扮,所以,我们挑选的披巾很快就斜斜的披挂上了肩头。
这是一个艺术化了的地方!当我在古城傍河临渠的众多街巷里转悠了一圈后,最初的惊艳便化为深深的惊叹了!因为丽江的魅惑力是全方位的:店铺里,或精致,或拙朴,琳琅满目的商品均是工艺品;房檐屋柱间,青瓦红木,槛联匾额,融合了汉、藏、纳西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红灯与碧水上下呼应,青山与古桥竞写眉黛;民居、集市、道路,河渠,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渗透着纳西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精美纹饰图案在视线中的频频出现,典雅的琴棋书画与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得益彰,生发出无穷意趣,令人无法不为之流连忘返。
将脚步轻轻地踩踏在一块块被雨水掬洗过的红色角砾岩铺就的街巷路面上,忽然就有了一种庆幸的感觉:因为丽江似乎是最适宜氤氲在这样潮润迷离的空气之中。酒吧、咖啡吧里或远或近的响起了悠扬的乐曲声,烤肉串、煎臭豆腐的气味也在旁边的巷子里蔓延着诱惑,稍一回头,一个很有特点的门楣又令人神往的驻步而望,但一面白底蓝字的照壁却委婉的挡住了视线,只能斜斜地窥探到一角石板铺地的院落和雕着花纹的褐色木廊。
我想,仅有这一角就已经够了!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不可能一次性的展示完自己的美,我也不可能一次性的读懂丽江的美!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在这个雨夜,用我的脚步,我的凝视,我的感悟,来记录下我对这座古雅闲适而又充满生机的古城的喜爱和赞叹。


0 Comments
秀水绿叶浸润过的山歌——紫阳民歌
Posted:Aug 23, 2007 4:52 am
Last Updated:Aug 31, 2007 12:44 am
10979 Views
提起陕北,除了有宝塔山延河水南泥湾这些红艳艳的标志外,还有亮声声的陕北民歌。可是陕南的著名山歌—— 紫阳民歌的名气就逊色多了。
陕南陕北都是歌嘛!对此,我一直有些不服气:都是来自泥土来自生活十分原生态的山歌,为啥厚彼薄此呢?为此我就想为紫阳民歌写点文字,只可惜我对紫阳民歌并没有研究,并且去紫阳县的时机也很少。但是,我相信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从今天起,我有空就多听听紫阳民歌,我不信就不能把紫阳民歌的味道咂摸出来。

年年有个哎,三月三哪,
收拾哎打扮上茶山嘞。
人人都说哎,茶山好哇,
茶山的爱情香又甜。
正月里采茶是新年,
收拾打扮看娇莲。
自从今日看过你呀,
朋友约我看茶山。
叶柳叶妹呀,
你在家中放耐烦。
二月里是花哟朝哦,
花儿生齐了哇,
吩咐哟梅香哦,
哟咿哟嗬嗬把水浇哟……

与陕北民歌那种扯开嗓子回肠荡气地吼“照得见坡坡照不见个人”的苍凉凄楚而又激情四溢相比较,我在这首《山歌好比汉江水》的紫阳民歌里,听出了清粼粼的水韵,嗅到了绿茵茵的茶山的清香,还有缠绵纯朴的甜美爱情。陕北的山塬沟壑大多是裸露的黄土的天地,那是生长《蓝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赶牲灵》等悠悠信天游的阔大的舞台。而位于秦岭与大巴山相接的紫阳,汉江由西而东横贯全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南北迁徙之民众汇集,繁衍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鼓子、八岔、风俗、宗教、新民谣等七大品类的民歌。陕南山清水秀,植物丰茂,这里的山多是蓊郁着桐、栎、茶等数千种灌乔木的绿色的山,路绕山转,山山相望,山水迂回,山歌自然也就多了些南方音乐柔丽婉转的特点。同样是唱情歌,陕北是““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紫阳民歌则是“幺妹她生得嫩花花耶,活像一把清明茶哟,人人见了人人爱,伸手就想摘一把。前年我同哥喝杯茶哎,香到今年八月八……”我仔细听过一组紫阳民歌后,感觉其中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应是紫阳民歌中情歌的代表作品:“郎在对门哟唱山歌哎,姐在房中哟织绫罗哎。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个样好哇,唱得奴家脚软手扒手扒脚软,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 这首情歌既有陕南民歌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的特点,又兼具西北民歌炽烈泼辣的风格,气韵生动流畅,诙谐风趣,节奏自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紫阳民歌更多是以对歌(也叫赛歌)的方式出现的。有同村"对"的,有邻村之间"对"的。对歌会有"日间会"和"夜晚会"两种。对歌者双方事先只约定时间、地点、参加人数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双方除有"歌头"、"参唱"的人而外,还有看热闹、帮阵助威的。"日间会"多在山坡上,双方各站一个小山包,面对面地"对唱"。或在小河、小溪两边隔水对歌。"对歌"多属"盘歌",有盘问历史、古人、地理、神话的,也有盘问鸟、兽、花、草的。有盘问当今时事的,也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夜晚歌会"常在冬春时节举行。在古庙或宽敞的"公房"里。对歌双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少围火而坐,你唱问,我唱答;你唱个英雄,我唱个好汉;你唱名山,我对大川;你唱《刘海戏金蟾》,我唱《洞宾戏牡丹》。唱对如流,此起彼落,赛歌喉,赛智慧,气氛热烈,经常是通宵达旦,歌声不停。
流传久远、积蕴深厚的民歌是一座丰厚的宝藏,她似乎土得掉渣的外貌下深藏着一方土地的历史、民俗及文化。我在了解紫阳民歌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了她的厚重和博大。紫阳民歌已发现和整理的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紫阳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我祝福紫阳民歌如奔流不息的汉江水,如四季飘香的紫阳茶,情韵悠长,馨香永驻。

0 Comments
花 枕
Posted:Aug 8, 2007 5:49 am
Last Updated:Aug 12, 2007 10:22 pm
10640 Views
记得有位女画家这样说过: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请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要认识世上所有的花儿。我赞许这样的话语,花儿是天地之间的菁华,在离开尘世之前,一定要睹遍所有花儿的美丽和芬芳,才算没枉来世间一场。
我熟知的花木不算很多,能够很快叫出花名的有:杏花、桃花、杜鹃、月季、紫薇、茉莉、茶花、牡丹等等。在我看来,花木也是有性情的。牵牛花对光亮特别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泼地的那一会儿爆出小喇叭一串,就像一群小学生迎着黎明伸展胳膊腿儿出早操。紫薇是泼辣豪爽的,不管酷暑艳阳高照,她粉艳的花絮似乎颤动着一树的欢笑。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她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光区位,但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如果突然高兴,会窜出几根枝丫,挂上几朵慵懒的花儿,就是很给你面子了。樱花是清明前后开花的,记得每年给母亲上坟的时候,经过的路上有一树极美的樱花,深绿色的叶子间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我总是要驻足仔细的观赏一番。
今夏上市了一种花枕,说明书注明枕芯里装有干菊花、熏衣草、荞麦壳等,闻闻嗅嗅,确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味,于是交钱赶紧抱回家中。枕在花枕上的感觉真是不同了,恍惚躺在碧绿的草地上,不知名的花儿在我的头顶、手边惬意的开放着,躲在树梢间的鸟儿轻轻地歌唱着,于是就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我飘飘然落入了秋翁的花园,只见那园编竹为篱,篱上交缠着蔷薇、荼蘼、木香、刺梅、木槿,篱边长着蜀葵、凤仙、秋葵、萱草、百合等,群芳繁茂,绚如锦屏。转瞬间我又来到凡·高当年画向日葵的地方,但见几百株向日葵在阳光下狂放地扭动着,它们似乎在烦躁的挣扎,在呼喊,我十分惊骇,慌忙奋力逃跑,可是怎么也迈不开脚步……
醒来后,我知道了:那些狂放的向日葵是凡·高的惊世之作《向日葵》上的花朵,它们已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向日葵了。将干枯的花儿枕在头下,未免是太奢侈了,我们有什么权力,将这些由植物千辛万苦孕育的娇美和芬芳压在头下?此后,我使用花枕时总是有些忐忑不安了。

0 Comments
网上异性好友是水中月、镜中花?
Posted:Aug 5, 2007 5:12 am
Last Updated:Aug 27, 2007 3:28 am
10884 Views

有人说:网上交的异性好友是水中月、镜中花?你的看法是:
赞同,事实就是这样!
有点赞同,不排除有成为现实朋友的可能。
反对!这种观点是对互联网拓宽人际关系作用的全面否定。
要具体分析,如果不善于把网际友情提升为虚拟和现实共存的情谊,那基本就算是水中月、镜中
就算是水中月、镜中花,又有什么不好?也算是对现实朋友圈的补充。
0 Comments , 20 votes
(随笔)我的“金不换”
Posted:Jul 19, 2007 2:58 am
Last Updated:Jul 20, 2007 4:08 am
11321 Views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件不能替代无法复制、其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物品,它们通常被称之为“金不换”。我的“金不换”是我所钟爱的一支钢笔。
我写字对钢笔的要求较高,笔尖要略粗,笔头要圆滑且有一点斜度,这样写来会很流畅,很洒脱。要达到如此标准的笔,当然是首先得本质条件好,然后经过许多时日笔与纸的千回百转的磨砺,才能逐渐修成“正果”。我上高中时拥有过一支“民生”牌钢笔,价格并不贵,但在与我朝夕相处的“调教”下,成为我学习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宝物”。尤其是在写作文或是参加考试时,它可是我获得高分的重要保证之一。若是在考试之前发现我的宝贝钢笔不见了,那可是个大事件!我一定会急火攻心、寝食难安了,不管是翻箱倒柜,还是挖地三尺,我都要想法把它找回来。
对钢笔如此讲究,字写得如何呢?不太谦虚的讲,我的钢笔字是不错的。当年在新闻单位做记者、编辑时,编辑部公认翁记者的字排名第一,我的字排名第二。翁记者的字龙飞凤舞,又不失蕴籍内敛,人却生得相貌憨厚、身材稍显肥硕,让我对“字如其人”一语产生质疑。在那尚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年代里,一手好字可是吃文字饭之人的金字招牌。就好比人与人见面相识,人品学识尚且不知,可第一印象却是从“面子”上获得的。
我高中时代的那支“金不换”钢笔陪伴了我大约十多年光景,终于有一天不知缘由的遗失了,我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均不可得。为此我难受了好几天,就好象失去了一位知肝知肺的好朋友。从此,我开始了寻购好笔的艰难历程。那可真好比某个情种寻觅情人,“众里寻她千百度”呵!遇到一支好笔也真是需要缘分的,决不是拿着银子就能如愿。直到有一天,我从一位朋友处得到了一支满意的好笔,才算了却了一块心病。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在电脑键盘上书写文稿,这种快捷便利的书写方式确实是一场革命性的进步。由此也带来了一个疑问:传统书写方式中非常重要的钢笔和其他笔的“家族们”,是否会逐渐地走上末路?但不管笔的前景如何,我会一如既往地钟爱我的“金不换”,我永远迷恋用笔在纸上书写的那种特别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蝴蝶在斜枝疏花间翩然飞舞,犹如骏马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扬鬃奔驰,犹如琴声在楼台亭阁间婉转地缭绕……
0 Comments
思想的书房
Posted:Jul 17, 2007 2:39 am
Last Updated:Jul 19, 2007 2:50 am
10665 Views

种种迹象表明,书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居住条件愈来愈好的人们,在安排新居时总会别开生面地想到要辟出一间房来作为书房。书房自然是需要书香四溢的,于是名著们衣冠楚楚地登上了古色古香的书架,文房四宝们也秀才扎堆似的汇聚在阔气的写字台上;另一方面是生活优裕的主人实际上是不大进书房的,那些高踞书架的名著们与古时候帝王无暇顾及的嫔妃们并无二致;那几杆插在蓝花瓷笔筒里的湖笔也许从未与砚台有过真正的亲密接触。
书房,实质上正在蜕变为新居装修中的一个高雅的“符号”,一个带有彰显含义的“构件”,而名著也只是书房中的“装修材料”之一。这是书房价值的换位呈现?还是书房的悲哀?或许,充满好奇心的小主人哪一天会悄悄的踅进已经尘封的书房,由此喜欢上这里并受惠于这些丰盈的精神食粮!如此,这间书房也算侥幸,该当不会再抱憾嗟吁了。
具有实际意义的书房与空间面积、舒适度、布置的考究程度没有多少关系。我过去曾经见过的和知道的书房大都是狭小而简朴的,但由于书房主人对书的痴迷和挚爱,那种萦绕着翰墨书香的氛围令人永远难忘。书在那些氛围里是那样的惬意,恰似与心灵相通的知己朝夕相伴、秉烛漫谈。
许多文学名家早期苦读的书房也基本上秉承了寒陋的格调:沈从文先生的书房名为“窄而霉斋”,弥漫着梅雨季节江南狭长弄堂里的窘困意味,但那并不防碍清新纯朴的湘西灵气在湿漉漉的霉气中蔚然涌动着;而周作人先生的“苦雨斋”,更是令人眼前显出一爿笼罩在淅淅沥沥风雨中的暗而幽深的书房来。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以书为友伴书一生的人,他为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号叫“一半书屋”。我理解这个“一半”大约隐含“未满”的意思,他一生读书很多,但书海浩瀚,谁又能穷尽呢?父亲在“一半书屋”写过许多的文章诗词,与许多知交后辈愉快畅谈,也在“一半书屋”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广义的书房,应该是无形而开放着。互联网不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大的书房么?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是希望拥有一个高格调的书房的。但真正的读书却并不都是需要在书房进行的。足迹和头脑在哪里,哪里就有思想的书房。

写于2007.5.24
0 Comments

To link to this blog (masha556) use [blog masha556] in your messages.